記者林昀融/報導
「Panukas-迴藝織路」即日起至10月2日於吉安鄉好客藝術村吉野藝文館外側長廊盛大開展,由策展人許國華與「織一條路」織布團隊共同展出來自八個族群、共十三個部落的織布作品。鄉長游淑貞歡迎喜愛藝術的民眾前往欣賞,從作品中感受部落織布文化的能量,進而深度瞭解原住民族文化。
開幕儀式在撒固兒、磯崎、馬立雲部落文健站長者們傳統歌謠吟唱及熱情舞蹈中揭開序幕。原住民族委員會太魯閣族專任委員吳雅雯、產業專員苡莉哈尼、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、立委傅崐萁、縣議員李正文、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原民組長謝主羚、縣府中區服務中心主任賴錦昌、台灣撒奇萊雅族協會理事長嚴苡嘉及多位社會賢達出席,一同欣賞部落傳統編織文化生命的精彩。
秘書張金蓮表示,panukas在撒奇萊雅語中有帶有返還的意思,pa na nu kas是往返、來回的意思,也就是編織的路徑。感謝織布藝術家經過巧手編織出色彩豐富的美麗織布,深深感受到蘊藏於其中的祖先智慧,展現出原住民族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技藝。吉安鄉公所將持續推展部落文化、陪伴族人找回傳統技藝、培育手工藝創作人才,盼能喚起族人自我認同,更多部落青年願意投入編織的世界,讓編織注入新的生命力,再次被看見並且發光發熱。
策展人許國華說,Panukas-是穿梭部落中的迴藝織路,此次深入撒固兒、磯崎、馬立雲部落做田野調查,與文健站長者們請益編織技藝,共織出深具傳統文化的作品,並邀請了15位獨具一格的織者共同展出,匯集來自13個部落8個族群的作品,展現每位織者在「織一條路」路上的各種遇見及學習,並透過織布道出一個個與眾不同的故事。
編織是原住民的最愛及強項,多以苧麻作為材料,從單一的顏色到用植物做為染料,讓編織更豐富,在注入圖騰之後,編織更有了故事性且文化性。展場中展示許多傳統織具及美麗的作品,其中豐濱鄉新社村的噶瑪蘭族使用整株的香蕉株作材料,經過繁瑣的工序做出香蕉絲而成編織材料,成為一幅美麗的編織品。
本次展覽自9月8日起至10月2日,於好客藝術村吉野藝文館開展,展期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,每週一休館,逢國定假日將另行公告,吉安鄉公所歡迎鄉親蒞臨觀展,欣賞原住民族傳統技藝的美好。